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分析 > 详情

安阳市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9 15:54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人口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要素,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0年以来,安阳市人口发展形势正加快转变,显现出城镇化加快推进,老龄化明显加速等新趋势、新特征,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市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安阳市人口总体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安阳市常住人口为547.7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51%,位居全省第九。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517.2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0.48万人,增长5.89%,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从户别构成看,家庭户规模缩小。安阳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3.0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17.57万人;集体户5.57万户,集体户人口为30.2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3人,比2010年的3.39人减少0.56人。家庭户规模缩小,反映出家庭代际关系逐渐向以夫妻二人为核心的小型、简单家庭模式转变,这一变化与人口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居住条件等都密切相关。

从性别构成看,人口性别比在合理区间。安阳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68.82万人,占49.08%;女性人口为278.94万人,占50.9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6.37,比2010年的93.73提高了2.64个百分点。安阳市人口的男女性别基本平衡,人口结构持续改善。 

从年龄构成看,呈现两头增、中间减的态势。安阳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3.72万人,占24.41%;15-59岁人口为313.70万人,占57.2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0.33万人,占18.32%。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5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1个百分点。我市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老年人口规模明显增长,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得到改善。

图1 安阳市年龄结构情况(单位:万人)

从教育构成看,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安阳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048人上升为9301人;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2.00%,与2010年相比,下降1.08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与2010年相比,增加0.63年。各种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改善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市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

从城乡构成看,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安阳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90.53万人,占53.0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7.23万人,占46.96%。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9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61.5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66个百分点。十年来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从区域结构看,城市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安阳市各县区人口分布发生一些变化,按人口总量,滑县、林州常住人口较多,分别为116.91万人、95.09万人。从人口增量上看,我市常住人口增加的30.48万人中,主要是林州市、文峰区增加所致,两个县区人口增量分别为16.12万人、13.62万人,占全市人口增量的比重达97.57 %,主要因素是这些辖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受城市规模的扩大、吸纳就业能力的增强、外出务工人数减少等因素影响,城市人口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人口向经济更为发达、公共服务更为完善的区域中心聚集的趋势更为显著。   

二、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长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看,人口素质结构、空间结构、年龄结构有效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生活和工作质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人口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

从人口素质看,近10年间,我市大力发展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民受教育水平又有新的较大幅度跨越,我们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收获更多“人才红利”。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10年来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98万人,与201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4.94万人,文盲率由3.08%下降为2%,下降1.08个百分点。

图2 安阳市文盲率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5048人上升为9301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504人上升为13159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4596人下降为4094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4804人上升为26243人。

图3 安阳市受教育程度变化情况(每10万人)(单位:人)

与2010年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87年提高至9.5年,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95万人(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占比由5.05%上升到9.3%,他们对产业升级和“人才红利”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除去这些直观、量化的指标,我市的人口红利还表现在许多非量化但可触可感的“软实力”上。比如在价值观层面,近年来国家大力宣传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种精神层面的塑造和强化将会提升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劳动效率和创新能力;又如在社会环境方面,近年来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无疑也更有利于人才价值的实现和人才红利的释放。

2、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还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提高了非农产业增加值,调整落后的产业结构。2020年,安阳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89.5%,比2010年上升2.3个百分点。高素质劳动者的增长改善了安阳市经济增长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不断优化,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 

(二)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空间,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上,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会推动城镇化进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安阳市城镇人口增加9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61.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66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就是第一产业人口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的过程。由于生产力的变革而导致的劳动力及其他经济资源要素从农村向城镇聚集,在生产方式上就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安阳市历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2020年,安阳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一产增加值239.3亿元,增长1.9%;二产增加值1008.3亿元,增长4%;三产增加值1052.9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9:60.4:27.8调整为10.4:43.8:45.8。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动安阳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快速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快速提高。 

图4  安阳市城镇化率与三次产业占比情况

 

(三)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安阳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27%(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即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本次普查表明我市已接近深度老龄社会边缘。“十四五”时期,20世纪60年代出生高峰所形成的更大规模人口队列会相继跨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小挑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群比例逐渐下降,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比例逐渐上升,从而劳动供给增速持续减少,总抚养比持续上升,确实对全社会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带来阻力,但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体现了人类发展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老龄化过程客观上不是一个悲观的现象。因家庭小型化、社会养老资源配置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大量的养老需求催生智慧养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劳动规模的缩减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倒逼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技术创新替代劳动力减少,应对劳动力老龄化,从而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看到近十年来,虽然安阳市老龄化在不断加深,但是安阳市科技创新在飞速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1年到2020年增长3.03倍,年均增长11.73%,远高于GDP的增速。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城镇化是人口集聚的结果,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环境、社会环境完善城镇功能,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良性循环。坚持以人为本,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解决流入人口的民生问题,增强流入人口的获得感。推动具备一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加快产业园区化步伐,建设旅游带动型、商贸带动型和工业带动型的特色小城镇,借以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流,使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就地转化为“城里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提高小城镇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

(二)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银发产业是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的产业,不仅是人口结构带来的全新发展契机,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口比重的提升将改变社会抚养结构,倒逼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及相关老龄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目前安阳市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不足,老年产品和服务也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起步阶段的银发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银发产业,加快开发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银发产业发展机制,促进银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全面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拓宽人口就业渠道,继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如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安阳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促进不同领域的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提升第二产业层次,加强技术的创新和改良,从而实现其产业结构内部的良性循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缓解劳动力资源减少带来的压力;三是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继续优化教育结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齐抓并进,培养大中专学生、技工、熟练工等高素质劳动力,持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四)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虽然我市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但人才比例提升明显,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与2010年比提高了8.48个百分点。因此,要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从劳动力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安阳市“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吸引各类人才来安发展,留住顶尖人才、年轻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有效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智力优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突破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要素约束,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主办单位:安阳市统计局 联系电话:0372-2550367 地址:安阳市党政综合办公楼三楼
工作时间:8:00-12:00 14:30-17:30(冬天) | 15:00-18:00(夏天)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105000016 豫ICP备20015707号-1 豫公网安备41050202000159号